读者来信:
我是个年仅二十几岁的女孩,却心存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障碍。我朋友的奶奶不久去世了,在她去世之前,我曾看过她,病中痛苦使老人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安宁和慈祥,当时我就感到精神紧张。为此,老人故去后我没敢参加遗体告别。
从那以后,我就特别怕想到自己衰老,怕想到死亡。虽说我很年轻,这一刻似乎离我很遥远;可天有不测风云,谁知人会在什么时候就离开这个世界呢?一想到这些,我就紧张。我承认自己怕死、太敏感、没出息,可又总也摆脱不掉对老、死等词的恐怖。我很想知道:应该怎么做才能解脱这一苦恼呢?小雨
小雨朋友:
有些心理障碍的发生确实与年龄有关,但这并不是绝对的。当你目睹了一个老人离开人世之前的垂危状态之后,对生命的珍贵有所考虑,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联想。他人辞世常使我们活着的人更深刻地感悟生命,每个人在送别亡灵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感受。老人曾给你留下过很好的印象,为失去她有些感伤亦在情理之中。我想你大概是第一次经历这类事情,并在心中留下较深的印迹,成为忧虑发生的客观条件。
你说自己害怕想到衰老和死亡,并为之恐慌。在分析你的情况之前,我认为你应对大多数人普遍所持的生死态度有所了解。人都是珍惜生命的,求生是人的本能;我们称颂那些舍身取义者,是他们能做到为其信仰将生死置之度外,牺牲自己是为了换取更有价值的东西,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看重自己的生命。衰老和死亡虽说是令人听来不舒服,但却是不可避免的生命的另一端,人生因短促而显得可贵。在和平的年代、富足的生活条件下,人们对心身健康更加看重,谁不想健康地生活及活得更长久呢?
人,生不可选时,死无法定期;人只能在生命的有限光阴内安排自己的生活,让生命价值有所体现,生活得更有质量。讲这些是想让你明白你的那些想法,别人也会产生,既然与众人一样也就不足为奇了。对待“生与死”的问题,可以思考但不要纠缠。有生日就会有死时,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,因为人终有一死是不可避免的。而敢于直面衰老和死亡,人才能真正拥有一种内在的静默与坦然。说这些是不是太残酷?尤其是对你这样一个娇弱胆怯的女孩。我想如果你能坚持读完这封信,能面对你畏惧的字词不“逃跑”,你就有足够的坚强,你就有希望。
最后,再谈谈解脱的要点:首先是接受老人故去给自己带来的惊吓,不适的情绪在你心中可能若有若无地会存留一段时间,不要强行排斥它或企图去除它,否则会适得其反。在这段时间里,你可有意识地把生活安排得充实些,悠哉闲散、无事可做不利于你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。你性格中的某些弱点:对事情的敏感性强,心理承受力弱,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恐惧心理。通过这件事,你是不是也应该增加一份自我认识?这不仅为解决现实问题,更是为了日后的健康成长。补充一句:先找准办法进行自我解脱,如仍不能恢复正常,那就请你打消顾虑叩响心理诊所的大门,专业人员会帮助你的。遥祝你尽快走出忧虑的阴影!